国学礼仪|青岛为明学校重阳国学汇报晚会暨礼仪展示活动:精庐礼颂重阳节,国学宴飨为明人
胶澳的秋季来得爽利,一夜之间迅疾瓦解了潮湿的苦夏;为明的桂花香得透彻,百步之外倏然降服了心底的烦忧。重阳即将归宁,秋韵不思散场,海如幽蓝地毯,天似湛蓝穹顶;海天之间,我们的校园像一颗打磨了三年的蓝宝石,浓缩了天的清深和海的理性,愈加璀璨地闪耀着大气高远的特色教育之光。
10月19日,在这“九九”将仪之际,欣逢督导组(崔增亮教授、董寒融老师、傅添博士、付雪松校长、刁红艳老师、程晓红老师)莅临指导,我校特地推出了这场“重阳国学汇报晚会暨礼仪展示活动”以为答谢。礼堂中童声凤鸣,童趣攒动,蒸腾起浓度超标的跃跃灵阳之气;可爱的学子们如满堂金菊弄影争妍,将九位发凝霜雪的老人家凸显得极其鲜明。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诗云:“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此时此刻,青岛为明雷丽霞校长、专家崔增亮教授,以及小学部专门请来的七位学生的祖辈皆过“耳顺之年”,恰如“中有孤丛色似霜”;也是“白头‘人’入少年场”了,你们虽是“少数派”,却是这里的“绝对主角”,就让这满堂“金菊”簇拥你们的洁白,赞美你们的德操,为你们奉上真挚的重阳祝福吧!
明堂祭天赞天高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板块,分别祭祷“天、地、人”,以 “天久、地久、人长久”之“九九(久久)”雅意,首应重阳“九”。古代绝大多数礼仪都结合“诗、乐、舞”,故而编者在每章加入紧扣主题的歌曲、乐器、舞蹈节目各一,三章共九个节目,再应重阳“九”。在主持词和祭祝文中,渗入九处有关古代尊老、养老的常识与典故,以强化展示活动的知识性,三应重阳“九”。还有一个“九”!就是活动只有九天的准备时间,我们没有辜负这一年一度的“重阳九”。
明堂,是周代帝王用以祭祀青天、配祭祖宗、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的地方,我们则将其解释为“为明之礼堂”(但求先祖不要怪罪)。来自七年级“英才班”的小礼官刘佳音机灵聪颖,把控着礼仪的节奏,她首先邀请孙玉强副校长登台,高诵依“天分九野”的理念写成的《为明重阳祭天辞》:“惟天惟清,遥遥九重。恒分九野,成此苍穹。东曰苍天,生机萌动。东南阳天,纯朗明通……”祭词读竣,全场观众起立,行三揖,礼拜青天。接着,刘佳音宣读《为明重阳舜帝祭辞》:“惟帝虞舜,万古称尊。父顽母嚣,弟傲无伦。不计仇怨,报以德仁。孝悌之道,锡嘏万民……”以追思最早提倡敬老的上古仁君。舜帝名“重华”,传说他每只眼有两个瞳孔;中医理论认为眼睛是“至阳之物”,因此,《祭词》中演绎出“其名重华,目有双瞳。目为至阳,重阳天成”,虽说此“重阳”非彼“重阳”,但编者也算是发挥想象应了节日的景。青岛为明学校鼓励创新,兼容并包,从不轻易扼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员工们的大胆创意。
也许有人会说:祭文写得太难,观众们不会全部看懂,对此,编者做些解释:第一,为明的祭文要保证写作质量,力求原汁原味,不一定要观众全懂,只要让他们感受到庄重况味就好了。曲阜孔庙每日都举行“开城仪式”,其祭文也不通俗,却能令形形色色的参观者不知不觉中肃然起敬。不要局限于某一次活动,只要有质量,就有供今后校际交流的价值;拿到其他相同的大场合,我们的东西也会不丢人。第二,为明的祭文要保证知识含量,成为今后编纂国学课本,施行特色国学教育的素材。我们可以把近年来所有关乎传统节日的祭文搜集起来,以解读祭文的方式传播知识;训练学生文言文写作的能力,此中之独特性、原创性,恐怕别的学校尚不可比拟。第三,为明的祭文要保证词汇难度,作者有意识加入一些生僻字词,以扩充学生的文言词汇量,为今后阅读扩展、研学活动做准备。编者所选的生僻字词其实并不生僻,都是在“四书五经”中常见的。我校重视阅读,今后国学教育的“重头”之一便是指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所以,现在应做些起码的铺垫。如今,“研学活动”方兴未艾,编者猜测:江南的园林定会成为研学热点之一。《为明重阳舜帝祭辞》中有“锡嘏万民”一句,其实就是“赐福万民”的意思,之所以用“锡嘏”,是因为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往往在门楣、窗棂等处写上吉祥语,“锡嘏”二字就常见于江南园林。总之,国学教育不是“种庄稼”而是“种松树”,故宫、孔庙中常见苍松翠柏,却没见过玉米、小麦。
西学祭地颂地久
《礼记》中说:“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传说古代明堂与辟雍(太学)是一座建筑,祭天时称为明堂,礼人时叫作辟雍。“西学”指周代的小学,姬周朝在这里祭祀先贤,目的是“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本是德操的象征,所以,我们在重阳礼仪中,设计了在“西学”祭祀大地的环节。明堂、辟雍、西学都可指学校,而我们的重阳祭祀,恰是在为明校园中举办的,可以说,设计者近乎完美地为本次活动找到了文化依据,虽说“西学祭地”是杜撰的,但也并非凭空胡言。
本章由六年级3班刘清臻同学担任礼官,礼仪伊始,助手端上祭品茱萸酒。上一章用菊花糕祭天,本章节以茱萸酒祭地,两章的祭品紧扣重阳主题,蕴含“天高地久”之意。孙玉强副校长再次受邀登台,高诵依“地分九州”的理念写成的《为明重阳祭地辞》:“惟地赤县,泰山黄河。山河壮美,强汉盛唐。冀州有礼,文明发祥。兖州有仁,孔孟之乡……”编者把儒家文化中九个关键词融入祭文,使九州平添神采。观众全体起立,三揖大地之后,礼官宣读《为明重阳汉文帝祭辞》:“惟汉文帝,治国有方。轻刑薄赋,与民休养。崇节尚俭,勤政兴邦。至悌为本,保民而王……”以此缅怀这位最早大力落实国家养老政策的先贤。对于古代礼仪,我们不要拘泥,也不能凭空瞎编反而自诩为创新;要去粗取精,关键是从中提炼出精神意蕴而光大之。古代礼仪没有从养老的角度祭祀过舜帝,更没有祭祀过汉文帝,但在重阳这样颇有敬老意义的节日中,其功勋自然凸显,自当受祭拜。我们首创了祭祀两位先贤的礼仪,虽说祝祷程式依旧、礼辞格式依旧,却抓住了古代礼仪的精髓——弘扬人文关怀,昭彰人文精神。
本次活动中,我们见缝插针,不放过任何传播知识的机会。如本章,古琴曲《仙翁操+笑傲江湖》的串场词编排得也算有知识含量:
主持张艺潇:《礼记》上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这个在屏幕上打出了引文)
礼官陶梓涵:您等等!我知道,“庠”、“序”是古代的学校!看来古代养老也是徒有其表,让老人住学校,六个人一个屋,睡上下铺,早上还跑操吗?
主持张艺潇:古代的老人住在学校,是因为老人担负着教育后代的责任,居住条件肯定不错!您就别瞎琢磨了!
主持陶梓涵:哈哈,那我们现在在学校举行重阳敬老礼仪,不是正合适吗?请欣赏青岛为明学校为老人奉上的古琴曲《仙翁操+笑傲江湖》。
如今,青岛为明学校正在完善“墙壁上的博物馆”等国学教育项目,让学生走进校园,不论走到哪儿都能接受教育,力求做到“步步有常识,俯仰见真知”。
辟雍飨人敬尊长
本章由刘佳音、刘清臻担任礼官,现引用一段主持词,以为注脚:
礼官甲:辟雍是周代的最高学府,后来更名为太学。《礼记》曰:“(古代天子)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yìn]……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礼官乙:古代,天子要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要袒开衣襟亲自切割肉食,捧着酱请老人们吃,端起酒请他们漱口,这是为了向诸侯示范如何尊老养老。
礼官甲:“三老五更”是国家授予有德行老人的荣誉职称。“三老”为一人,“五更”亦为一人,《后汉书》解释说:“三老,知天、地、人事者;五更,知五行更代之事者。”这里的“三、五”,指的是“三辰五星”,寄意有有德、有才、有名望的老人,如天上明星,照亮万民;为人间导师,指导后辈。
本章礼仪,基本遵照古礼程式,恭请德才兼备的顾问、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崔增亮先生充当“三老”;原打算请雷校长引领崔教授上台,共同完成礼仪,但雷校长似乎不愿以天子自居,委托孙玉强副校长替代行礼。古礼中有酒有肉,故本章的祭品设计为香肠和香槟酒——香肠、美酒,寄意“长长久久”;香肠美味,香槟甜润,寓意“香香甜甜”,以此祝愿老年人幸福长长久久,生活香香甜甜。
古代文献中,多有天子在辟雍敬老的记载,其中要数《周书·于瑾传》中记录的规格最高。北周保定三年(563年),高祖宇文邕为重臣于谨举行了敬老礼仪,于谨以“三老”的身份出席。当时,宇文邕可谓屈尊,先“迎拜门屏之间”,又“跪设酱豆,亲自袒割”,并“亲跪授爵以酳”,最后“北面立而访道”。前面“三跪拜”,而后“北面立”,要知道古代帝王当“南面听天下”,即面南背北,“向明而治”,于谨所受之荣宠,可谓亘古无及。本章引用于谨在当年礼仪现场对宇文邕说的一番话,稍作增改,请崔教授宣读,以为训诫:“治校如治国。木受绳则正,人从谏则圣。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唯校长念之……”言毕,孙校长恭敬称谢,尊老敬长之意味油然而生,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至此,整个重阳礼仪展示活动礼成。
春风桃李一杯酒,夜冷江湖三载灯。盏盏为明凝皓月,回眸风雨一程程。青岛为明学校办学三年,成果显著,在这重阳前夕,编者再次推出歌曲《传灯》,献给年逾六旬的创业者雷校长。《传灯》在9月30日我校小学部举办的“中秋祭礼”中首演,反响不错。当时四十八根蜡烛皆顺利点燃,可在本次“重阳展示”活动中,临近雷校长的一根蜡烛却怎么都点不着。然而编者认为这恰是吉祥的征兆:“九”是最大的阳数,但不是至阳的阳数,不然重阳节就不会是老人节了。“九”不完美,然正因为不完美,才有发展的内驱力,从而“九九归一”——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相信在雷丽霞校长的指导下,我校定可“九九归一”,再创新高。
茱萸九串在基层
茱萸并不是一种花,而是一种类似于红豆的果类,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效。古人在重阳采撷茱萸果放入布袋,再将布袋绑在手臂上,以求登高时避虫免病。下面提到的九位老师都不算什么领导,却如九串茱萸,挺秀于为明学校,守着正气,默默奉献着青春。
王芸老师担负着组织节目、监督排练等多项任务。九天之中,王老师多线作战,几近透支。她在微信上晒过一张图片,可作为其辛苦的注解:图片上摄下两列闪光的门牌号,应该是她家的单元门;晒帖时间是10月18日21:54,帖子题目为:又是这个点到家。
花琳琳老师是前两次礼仪展示活动的主力,这次虽未挑大梁,却也跑前跑后,巨细诸事,尽皆办得稳稳妥妥。编者本人不太懂事,不管休息还是工作时间,只要有事情就给她发微信求助。花老师从没有表现出半点不耐烦,大多第一时间提供了帮助。
音乐老师宫蕾初为人妻,匆匆“蜜周”(不是蜜月)回来,就马上投入工作。本次活动中,她负责三个歌曲节目:《礼》、《山楂树》、《传灯》,过去的一个星期,她几乎每天中午都钉在琴房,勤勤恳恳训练学生。演出结束后,她在微信上晒出和老公晚餐所吃的饭菜,时间是10月19日22:38。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活动策划者差不多是以“命题作文”的方式给老师们布置了节目内容。舞蹈老师张杨受命编舞《麻姑献寿》,没想到仅仅一个星期时间,她就把几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训练出了“仙气”,作为一位刚毕业的新人,有如此教学能力,理当为她点赞。
舞蹈老师刘芦莹一俟领到《洞庭瑞鹤》的“命题”,便一门心思地开始改编舞蹈,教授学生。刘老师是出了名的追求完美者,直到演出前几个小时,她还在礼堂中训练学生,不厌其烦地纠正弟子们每一处细微的纰漏,一训就是两节课。
萨克斯老师于洋为人风趣可爱,工作从不拖沓。除了自己的节目,他还负责为于芯同学的吉他弹唱伴奏双簧管。最后一次彩排时,他发现学校音响条件有限(对于老师无任何影响),便电告朋友及时送来了电箱吉他,保证了于芯同学的演出效果,使于姑娘一曲成名。
打击乐老师苏磊不属于小学部,却如小学部一员,潜心编排节奏,认真指教弟子,毫不含糊。过去的几天中,编者在办公室中,常常听到从音体美楼排练室中传出的鼓声。正式演出那天,苏老师的弟子段晓萱等以一曲《重阳登高庆龙虎》铿锵开场,倏然沸腾了观众的热情。
古琴教师于小斐在上次“中秋祭礼”中,担任四个章节的古琴伴奏,为仪式增色不少,由于“中秋报道”的作者一时疏忽,没有在文中提到她的名字,淹没了她的功劳。本次重阳活动,于老师依然默默参与着,但你不会被遗忘了,感谢你在小学部最近三次大型活动中所做的贡献!
陈红老师是演出现场的服务者,由于组织者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于芯同学弹唱时,陈老师不知道该如何调整麦克风支架,使演出效果略受影响。错不在她,但她却颇感自责,两次找到组织者道歉。遇事不推诿,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反思的老师,绝对是可以信赖的人!
活动已经结束,紧张暂告段落,希望可爱的老师们中午可以小睡,晚上按时下班;有时间陪孩子逛逛公园,有时间和家人看看电视。杨万里有诗曰:“莫问明年衰与健,茱萸何处不相逢。”未来如何,我们难以预料,但只要有这样的一串串、一树树红彤彤的茱萸植根在我们的校园中,守候在每一个“九九归一”的档口,为明的事业就会永无衰竭,一年比一年健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