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国学大讲堂精彩继续—从衣食住行解读中华文化 用点滴细节打造谦谦君子
古代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历史上的小“吃货”们,有哪些美食可以享受?《甄嬛传》、《芈月传》里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吗?三国大将关羽的武器真的是青龙偃月刀吗?文学作品《三国演义》里有几分真假?
这些疑问,相信是许多孩子心中一直萦绕的好奇话题。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兴趣,11月28日晚20:00,青岛为明学校初中部的师生再次齐聚为明剧院,聆听本学期又一场颇具特色的国学大讲堂——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之衣食住行。
本次讲座由我校初中部历史教师高冰老师主讲,主题为“衣食住行,古今漫谈”。为什么以此为题?明代泰州学派大儒王艮有言,“百姓日用即为道”,受此启发,编者认为“衣食住行”可以寓大道,可以明重理;再者,虑及听众主要为我校六、七、八年级学生,年龄偏小,立意着眼不宜过高,把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古人饮食起居的变迁,借助鲜活的典故轶事呈现出来,更容易被同学们接受,所以最后选定这一题目。
青岛为明学校国学课程在国学教师王瀚老师的大力推动下,经学、文学、礼俗学的传道授业成为为明大讲堂的一大亮点。史学,作为国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同样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因此开场时,高老师便介绍了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用《说文解字》的注解和《甄嬛传》《芈月传》的例子,解释了“历史”的内涵实质。接下来,讲座从衣冠、饮食、住宿、出行四个方面入手,复原了古人生活的真实场景,并且立足于生活,延伸至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渊源流变。
讲座从衣冠开篇,《左传》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代中原民族以华夏自居,心理上其实包涵了浓烈的衣冠情节。高老师自此切入,依次展示了峨冠博带的汉服,绫罗飘逸的唐装,袅娜旖旎的旗袍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历数个中渊源特色。另外,《礼记·王制》载:“中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粒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有不火食者矣,衣羽毛穴居。”三代以来,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关系波折起伏,民族间的交往融合对中原地区的服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古代的冠帽则有着不同的演变轨迹,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弃”,在满清剃发令颁布之前,男子一直是蓄辫,被长发,故有“沐(洗头)”“浴(洗澡)”之别。《礼记·冠义》语:“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对古人束发的巾、帻、冠、幞,高老师也一一举例说明。
对于饮食、住宿、出行,讲座也循此规,结合考古资料,引经据典,把古人世俗生活立体展现在学生面前。
最后,高老师升华了讲座内容,与同学们展开积极互动,探讨从古人“衣食住行”中获得的启示和道理。同学们踊跃发言,从社交、学习、处世、礼仪各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心得,氛围十分热烈,高老师在称赞大家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后,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从讲座中丝绸之路开辟、华夷相交以及时下影视文学作品的盲目跟风等内容上,推演出“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旨趣,回扣了史学在承袭中创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国学要义。
高老师的讲座给为明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国学盛宴,孩子们都收获颇丰,也对国学更加有兴趣了。相信在为明浓厚的国学氛围熏陶下,孩子们一定会长成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为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