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上看大海
琅琊台上看大海
继青州博物馆、汉画像砖博物馆等历史文化之旅后,青岛为明学校师生再次来到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琅琊台景区。这也是学校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拓展实践研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琅琊台是西海岸新区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址,其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琅琊台是我国神仙文化的光大之处。神仙文化,先秦已有,然秦始皇统一六合,借助强大的国家力量,求仙问道,憧憬仙境,研制仙药,促使神仙文化扩成体系,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神仙文化虽说是迷信,但却拓展了古代先民的想象空间与心灵畛域,寄托着人们对提升生命质量的美好追求。我们青岛为明学校与青岛市汉画像砖博物馆合作,以瑰丽多姿的汉砖意象为载体,研究两汉文化。汉代画像砖上的文化母题之一,便是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这正是对秦代神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受其影响,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博兴,其中多有秦始皇的故事;炼丹术催发中医药的发展,也以秦代神仙追求为渊薮。而秦人走到大陆的尽头,面对大海催生出无限遐想并付诸行动,传说曾委派徐福入海探险,这可视为中国探索海洋文化的先声,无疑对青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战略,乃至国家推行的“一带一路”政策的鼓舞。
其次,琅琊台是我国书法文化的“始发站”。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巡行海内,留下多处刻石以歌功颂德。令人惊异的是,历史上记载的刻石处多在齐鲁;且现存的三大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均在山东。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李斯是中国书法的鼻祖,据史家研究,李斯以秦篆写成《琅琊台刻石》是最可信的李斯手笔,具有无可比拟的研究价值。
青岛为明学校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开设多门选修课供学子研修。我们的书法课注重从中国文字的流变角度研讨书法文化,普及书法知识,而秦篆上承石鼓、籀文,下启小篆、隶书,身边的琅琊台,作为中国书法的“始发站”, 无疑是“近水楼台”,为我校的书法教育提供了活化石。
青岛为明学校作为西海岸新区引进的品牌民办学校,以其优质的办学特色,突出的办学成果竞秀岛城,逐渐实现了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同行高看、媒体赞誉的行业领先发展。国学教育作为其中“亮彩”,在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雷丽霞校长的引领下,站在琅琊台上看大海——立足乡土文化,成立国学研究院,不惜余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随着此次西海岸“琅琊台神仙、书法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后续,学校还将持续研讨“灵山卫兵家守圉文化”;进而涉及青岛境内以田横为核心的义勇文化,和以崂山为支撑的道家仙话;以点带面,辐射齐鲁文化,探究本土文化,借教育改革之风,将国学教育发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