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唐韵 一眼千年||青岛为明学校高中部师生赴西安开展历史文化研学之旅
戊戌年的这一轮烈阳下,青岛为明学校西安研学团来到了十四个王朝建都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长安城,在古时作为一朝都城时,每年都有寒窗苦读的书生为了科举从四海八方赶来,只为求一世功名。如今,全国各地的学生就像古时一样,带着向往,带着理想,就像百年前赶考的后生一样,每个孩子脸上都带着求知的神情,带着对未知体验的激动,在西安的古街小巷、城墙人流之中寻找他们内心的那一股悸动。
奔波跋涉,平安抵达
7月18日,青岛为明学校高一年级70多个孩子加上5位老师,在学校集合坐车去青岛火车站,整个过程,孩子们井然有序,顺利坐上了去往西安的火车。一路向西,途径兰考、开封、洛阳、三门峡、灵宝、潼关、华山、渭南等历史名城,于7月19日中午安全抵达西安。一下火车,合着古都千百年积淀的尘土,热风扑面,好一个热浪滚滚!西安,一处揭开了人类华夏文明浩瀚历史的发源地,一部记录着中华民族沧桑巨变的活史书,一个新旧两个时代交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等着我们去探寻。
触摸兴庆宫,凭吊古人情怀
到了西安,是扑面而来的热气,从温度适宜的青岛,来到不动都会一身汗的西安,孩子们虽偶有抱怨,但却是仍按带队老师和导游的安排,参观了西安交通大学,感受大学的氛围;参观了兴庆宫公园,集体朗诵李白的三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孩子们集体朗诵的投入惹得游人频频回头,驻足观看。
天气很热,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却没有人喊苦喊累。在炎热的西安,他们依然可以很好,可以相互扶持,可以相互依赖,在相互的打趣中,坚持学习,在相互扶持中克服困难,完成了以前没想到的困难。这正体现了研学的意义。
游帝王离宫,寻前人芳华
唐诗人白居易《骊宫高》诗曰:“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也是唐代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别苑。它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清人钱维乔《华清宫》诗道:“华清之宫骊山足,玉殿千重相连属”。骊山景色宜人,温泉荡邪去疾。
7月20号,同学们集合去往华清池。在车上,同学们齐声诵读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回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并以此为线索分析安史之乱前后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及意义。
近观秦兵马俑,感受文化瑰宝
此次研学的第二站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我国古代文化的无价之宝、秦始皇陵陪葬墓坑的兵马俑坑。
车上,导游以秦始皇为主线引导大家说出秦始皇在位期间的功过得失,及其对后世的主要影响。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了兵马俑的烧制的方法,及通过兵俑的服色,及不同兵种之间的区别等等。
透过眼前的兵马俑,让学生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秦兵的雄兵百万的盛大场景。仿佛看到残阳如血浴大旗、仿佛听到北风潇潇战马嘶。眼前这一辆辆精制的马车、这一个个强壮有力的将士,浩浩荡荡的从公元前出发,穿过历朝历代的关隘,浴血奋战、风尘仆仆、兢兢业业,一直走到现在,然而又在突然间,鼓角无声,天地缄言,硝烟渐散,血雨腥风之后,古战场挺立着引起全世界千古惊叹的奇迹不后由得心生敬意,无限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