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凝聚智慧 示范引领成长||青岛为明学校小学部美术组优质课展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灵魂所在,构建高效、有生命力的课堂是青岛为明学校一直努力的目标。为进一步提升老师们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青岛为明学校小学部美术组开展了一期的优质课展示活动。
参加本次优质课展示活动的八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精心打磨教法,他们的课堂是精彩的,也是高效的。老师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在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把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精彩课堂吧!
张艳妮老师的《各种各样的形》,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展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认识和掌握图形之后,运用剪、撕、卷等方法完成一幅自己喜欢的物象。孩子们在课堂中表现积极活跃,作品呈现效果良好。曹增琴老师的《谁画的鱼最大》,通过视频导入,将孩子们带到神秘的海底世界,使孩子们置身其中探索和观察鱼的形状和特征。老师带领孩子们认识鱼身体的各个部位特点,通过比较认识大小,理解大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曹老师及时表扬作品有特点,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孩子。培养了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丁光煦老师的《百变团花》课程,通过剪纸作品的欣赏进行导入,演示不同纹样能使团花呈现出不同效果,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示范和演示剪纸团花的基本方法:折法、画法剪纸以及设计等,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尝试,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这堂课内容丰富,学生乐于其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孩子们对民族艺术和对生活的热爱。
花琳琳老师的《机器人》,花老师不仅带大家观看了电影当中机器人的片段,还将同学们喜欢的机器人带到了现实课堂上。
通过对机器人的观察和比较,知道机器人与人的不同之处,了解机器人的结构。孩子们在课堂上,将他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废旧食品盒子和易拉罐等等不同的几何图形,用丰富的颜色装饰,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大胆想象做出自己脑海中的机器人。这堂生动有趣的机器人制作课程,使孩子们体会到了动手与设计带来的快乐与自豪。
王芸老师的《捏泥巴》,给孩子们展示了陶艺的一些发展史,并且通过微课视频,详细演示、讲解了陶器制作需要的材料以及让陶泥变成自己想要的形状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意,动手制作自己想要的笔筒。在孩子们制作过程中王芸老师亲自去每个小组做指导,带领孩子们通过盘条法、手捏法等等去对笔筒进行装饰。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凯莉老师在平时书法教学实践中倡导“以古为徒”,除了教孩子们书写临摹,还经常将一些书法史的知识融入课堂中。教导孩子们“写字要脚踏实地从基础练起,要做有聪明而不恃聪明的孩子”。本堂书法课王老师用“王羲之写经换白鹅”故事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竖弯钩”(浮鹅钩)。用“鹅”的图片与竖弯钩做比较,使学生对竖弯钩形态有更好地把握。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孙晴老师话音刚落,就有许多孩子们猜出了谜底“花生”。孙晴老师在幼小衔接班上的《收花生》,通过视频导入,使孩子们生动直观地了解到花生生长的过程、环境,以及幼苗、果实等外形特点。还带来了真的花生让孩子们品尝,“土地”在一张原纸上铺满之后,用真正的花生壳来进行装饰。此堂课创意十足,有滋有味!
尹晓黎老师在六年级上的《添画人像》,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通过“添画”这一创作形式,来实现学生向大师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造型表现过程。
通过分析画家作品的人物特征和表现方法,选择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对人物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添画。恰当运用各种表现方法,使画面富有新意。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发展观,学习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相互交流与协作。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地学习氛围,力求达到开放式的美术教学课堂。
整个优质课过程中,每一名老师都以敬业的精神、务实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去带动学生,引导他们在愉快、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课上学生们认真的听讲,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热情地参与到练习中去;课堂上,活跃的是老师的激情,激发的是学生的兴趣。
艺体中心郭长华主任说:“每堂课都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必须通过寻找遗憾改进教学。”所以美术组教师们在郭主任和曹增琴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每周都及时进行集体评课、研课,自评、互评、领导评。郭主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做出精彩点评和精心指导。老师们大胆反思、主动学习、认真总结,真正做到了一课一研,反思提升,掀起了浓厚的同伴互助,教学相长的教研热潮。
方向在前,成竹在胸,路在脚下,全面育人的源头活水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青岛为明学校小学部美术组这支战斗的团队,也将轻舟如愿过,扬帆再起航;日行追千里,汗水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