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为明大讲堂”系列活动
近期,青岛为明学校的为明大讲堂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活动中,不仅有老师走上讲坛,用渊博的学识征服孩子们。学生自己更是手握话筒,瞬间变身成一个个妙语如珠、神采飞扬的小学者。
王翰老师讲国学之题桥六忍
王翰老师是青岛为明学校的语文老师,他国学功底深厚,受到了孩子们的敬佩和喜爱,此次开讲,选择的题目便是《题桥六忍》,所谓“题桥”化用的是“司马题桥”的典故,意在点明每个人都有“题桥”,即争取成功的志向,然而想要取得成功,必须懂得坚忍之道。
何谓“忍”?《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可理解为“天道”,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则是“人道”。“和”作为中国文化的关键词早已深入人心,“忍”,则可认为是“和”的另一种说法,有“发而中节,行而合度。不及则靡,过犹不及”,即“适可而止”的含义。因此,研读《忍经》,对规范学生身心,矫正他们行为,培养其“和谐之气”,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中,王翰老师从六个方面,和同学们分享对“忍”的认识:
安之忍。王翰老师通过刘备和陶侃的典故,向学生们介绍古代仁人志士不安于现状,勇于探索的精神;也通过西晋时石崇安于现状,滋生逸乐,最终家破人亡的事实,告诫学生要学会自控,好好学习,不可耽于逸乐,辜负大好青春。“家有万贯,不是四体不勤的借口;亲有实权,不是凌驾于人的理由。不学无术者可悲,拼爹拼妈者可笑。”
好之忍。如今网络盛行,学生迷恋其中,不能自拔者比比皆是。教师通过南朝毕卓好酒,触怒龙鳞而自误前程;西晋嵇康好锻,得罪小人而丢掉性命两个典故,向学生说明“爱好”变成“癖好”的危害。呼吁:“人惟好学,于已有益。有失不戒,有益不劝,玩物丧志,人之通患。可不忍欤!”
贫之忍。教师以原宪的典故入手,说明“贫”与“病”之间的区别:贫,是生活一时的窘迫;病,是心灵永远的垃圾。随后,教师从现实入手,简析落马高官的心灵之“病”,从而印证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的名言:“俭,德之 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 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谄之忍。今日社会嫌贫爱富,道德滑坡,激发了人们心底油滑谄媚的潜菌,很多学生贪慕富贵,藐视弱者,乐道“怪力乱神”。故此,教师举出四个鲜明的例子——“郭元霸尝元忠之便液,宋之问奉五郎之溺器。朝夕挽公主车之履温,都堂拂宰相须之丁渭”。学生们震惊之余,对“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挫折之忍。中国的独生子女成长问题,一直困扰国人。独生子女往往自制能力差,抗压能力差,鲜有勇气面对挫折。教师以秦汉之交英布为例,渲染其遇到挫折时的不佳表现,告诫学生要勇于面对挫折——“钉子教你以迂为直,南墙教你以退为进。消挫折者:于己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噫,可不忍欤!”
变之忍。人生充满变数,古代文化把“触变不惊”当做君子品质。教师通过东晋时期谢安和王坦之面对变数的不同表现,以及唐代段秀实敢于应变的大勇行为,向学生阐释了《道德经》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深刻道理。号召学生学会透过纷繁芜杂的世间百态来抓住根本——“世多林总,终有其纲人尽形色,求其本质”。
初中部班会之发散思考
围绕着为明大讲堂这一主题活动,初中部也在报告厅也召开了一次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班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上台演讲的都是学生,他们事先做好了图文并茂的PPT,围绕“拒绝垃圾食品,呼吁食品安全”话题,阐述自己独特的观点。演说吸引了在场师生,给人以深刻启迪。
杜绝狰狞的“美味”
初一1班张伯摇同学做了题为《“美味”食品》的演讲,解密辣条等“美味”食品的狰狞面目:
“辣条‘美味’的根源是味精,而生产味精的化学成分包括硫酸、盐酸以及尿素等,并不像有些广告中宣传的,是由番薯、甜菜渣、麦粉等对人体有益的天然农产品制成的。食用味精越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就越大。特别是怀孕妇女、婴幼儿及肾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长期食用味精会降低正常的人体抵抗力,减少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并对人体的中枢神经、骨骼、骨髓、遗传系统产生破坏作用。特别是经过高温处理,例如油炸、熏烤或长时间蒸煮的味精对人体危害就更大,甚至可能诱发癌症。”
最后,张伯摇同学呼吁:警惕“美味”背后的狰狞,拒绝“美味”诱惑。
是啊,自然创造了美味,是为将人类引向营养的食物,使人类获得生机与活力。人类偏爱美味,追求美味,但美味毕竟是“椟”,营养才是“珠”。买椟还珠式的追求美味,美味也就失去意义;唯利是图式的贪求美味,美味就会变得狰狞。
目前,很多学校都迷信极端的应试教育模式,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辣条模式”。“名校”是美味,引诱莘莘学子怀揣梦想,欣然而至。然而,这种模式已经整合成一条利润丰厚的产业链,在利益驱动下,不但使教育模式化,而且渐趋妖魔化。极端的应试教育难以建构学子营养均衡的知识体系,更会阻塞他们渐入佳境的人生道路。营养不良,病毒滋生,人才被抑,庸人倍出,原来“美味”的背后竟是狰狞!
为明学校当然也追求分数,但“高分数”与“高素质”、“高品味”三位一体,不容分割。如果说“高分数”是“美味”,那么“高素质”和“高品位”则是“营养”,脱离“营养”的“美味”一钱不值!未明教育遵循自然之道,不会“买椟还珠”。
警惕阴暗的“死角”
初一1班于庚洋同学做了题为《辣条的制作过程》的演讲,揭露辣条鲜为人知的诞生内幕:
“生产辣条的全是一些地下小作坊,这里的生产车间是简陋的民房,其生产的食品根本没有安全可言。走进生产车间,恶臭和枪毙的刺激味道扑面而来,只见蚊蝇乱飞,蛆虫横行,卫生条件极差。工人都带着口罩,将墙角处、水槽里堆放的原料用脏兮兮的簸箕搓起来,原料主要是腥臭的羊血、发灰的面粉,还有经过石灰浸泡的皮革废料和用双氧水漂白的明胶。许多国家早已明令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如苏丹红等,在这里根本不稀奇。制造辣条的搅拌机上爬满苍蝇,一根根辣条像蛔虫一样挤出出料口。包装人员直接用脏手将切割好的辣条装袋,由于辣条里添加大量化学用品,呛得包装工鼻涕眼泪一起流下来,滴溅在成堆的辣条上。”
看到这里,不要说当时班会现场的听众,就是斯时读此拙作的你,恐怕也会心生呕意。黑心的生产者不顾消费者健康,无视国家法律、法规,致使高危垃圾食品流入市场,屡禁不绝。究其原因,当然有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这些人缺少起码的自律意识,故而道德底线频频沦陷。外在的规则是“他律”,内在的约束才是“自律”,一俟人们心灵的底线被冲破,再严格的“他律”只会变成一堆文字的摆设。
长久以来,某些自居正统的学校选择了“分数挂帅”,便会将“智力因素”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从而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致高分者无能,高智者无耻,高位者无德。那些曾经被这种教育模式浸透灵魂的底层群众,又怎能希求他们有德,知耻,自律呢?生产辣条的黑心商家为攫取利益,其生产过程变成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分数统帅下的教育呢?看看媒体频频曝出的教育黑幕,比辣条的生产车间又能干净多少?如今困扰中国的严峻现实问题,如寻根溯源,必然与失误的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明学校重视提升学生的智力,使“高分数、高素质、高品味”形成体系;也同样关注学生道德、心理的发展,制定“32条细节”以规划学生自律的心灵阡陌;提出“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培养目标,以拓展学生自律的灵魂沃野。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逃脱惩戒,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有心灵标准。可见,作为“他律”的“政”、“刑”,无法升华人的心魄,而作为“自律”的“德”、“礼”则能夯筑人的灵魂;这里的“耻”、“格”便是自律的范畴。
其实,在班会上演讲的都是曾经将垃圾食品带进学校的同学。然而,初中部没有拘泥规则来惩罚学生,却让他们利用假期,上网查询有关食品安全的内容。果然,学生查询、了解了有关内容之后,无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其教育效果,善莫大焉。将惩罚转化为自省,将“他律”转化为“自律”,这就是为明学校的艺术,这里没有不可告人的“死角”,我们不怕别人来暗访。
祈祷心灵的平安
初一1班的薛天禹同学,做了题为《中学生食品安全》的演说,与会者借此深入了解了食品安全的内容。
“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包括三方面:一是食品的污染导致的质量安全问题。例: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等。 二是食品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质量安全问题。如: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配剂、介质以及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等。三是滥用食品标识。例:伪造食品标识、缺少警示说明、虚假标注食品功能或成分、缺少中文食品标识(进口食品)等。”
如今,很多学校都在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于是,安全规章细化了,校园门墙加固了,生活老师专业了,学生校车升级了。然而,安全仅仅是指保护学生身体的安全吗?学生心灵的安全又该如何加固?
很多学校都设有德育部门,但纷纷沦落为纪律监督部门;很多学校都大谈文化建设,但仅仅是用名人画像装饰走廊的墙面。高大空洞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肆行依旧,贴近心灵的爱与美的教育频频搁浅;讨彩作秀的“儿女洗脚”和“万人诵经”粉墨登场,张扬个性的德与义的教育则变成笑话。这是一种惯性,制度性地塑造着孩子的心灵,于是,孩子们天真烂漫进去,油嘴滑舌出来。如今,所谓的心灵教育有没有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有没有添加剂、生产配剂、辐射、转基因;有没有伪造标识、警示说明、虚假标注?
为明学校最崇尚对学生的心灵塑造,这里高标“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旗帜,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努力走入学生心灵。这里没有污染,没有添加剂,没有转基因。
初中部的班会圆满结束了,但留给人的发散思考却总不能停止,也不应该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