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小学部博物馆系列课程讲座:“一砖窥汉”话汉史
2017年5月8日下午,青岛为明学校剧场座无虚席。伴随着台上高中部国学专家王翰老师北京味十足、婉转悠远的讲解,看着LED大屏幕背投上播放的一个个还原历史的国宝档案视频,青岛为明学校小学部的博物馆系列课程讲座在三至五年级师生们时而凝神倾听鸦雀无声,时而思维碰撞激情互动的对答中精彩开场了。
走进汉砖的神秘世界,了解汉人笃信鬼神、渴望长生的美好愿望。
从王翰讲师的介绍中,同学们知道了从远古到现代,人类一直在记录着自己的情感:结绳记事、铜鼎、陶器、壁画、国画……汉代人们却喜欢在空心方砖上拓印记录他们的情感。
“同学们,这块在汉代墓葬出土的汉画像砖上画的是什么?”王翰讲师问道。
“是马?”台下的为明学子好奇地猜测着。
“这不是马,是牛。因为在汉代,牛为引领神,十二地支中的丑属阴性,与灵界相通。所以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砖上将牛的形象刻在墓葬中驱鬼辟邪,反映了当时人们驱魔逐夷的宗教信仰。”听了王翰讲师的讲解,再看一段汉人殡葬仪式的视频,在场的师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汉代墓穴出土的许多汉画像砖上都刻画着牛。
“这是什么龙?”
“虬龙!”
“对,头上有角的是虬龙!”
“这是什么龙?”
“应龙!”
“你们答对了,有翼翅的是应龙!再看这幅,升天的是潘龙。”在王翰讲师对同学们的肯定中,同学们越来越自信了。
“看看这幅汉画像砖上画的是什么?”
“龙凤呈祥!”台下同学们的回答此起彼伏。
“你们知道吗?在汉代是不讲究龙凤呈祥的,那时的人们是怎么认为的?来看这块汉画像砖上画了什么?”王翰讲师再次发问。
“我知道,是虎,龙虎呈祥!”台下的同学们再次沸腾了。
……
西王母接受朱雀的喂食而研制出长生仙丹送给射日的后羿;伏羲和人首蛇身的女娲站在云端为人类祝祷,保佑千家万户子孙延绵不绝。巍然挺立的阙门接纳通向天界的荣华富贵,辅首上的饕餮,马道里的轺车独擎伞盖,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汉画像,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大汉先民渴望长生,相信神仙世界的美好“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认识大汉的灵魂,走进“汗血宝马之战”,了解大汉雄风。
随着一幅幅“双马”汉画像在大屏幕上的出示,王翰老师又引领同学们走进了汉代的现实世界:“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在这么多的汉画像砖上都刻有双马吗?那是因为在当时,马是大汉的灵魂,是大汉的希望和雄风。”
“你们知道汗血宝马吗?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视频了解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因汗血宝马,而两次派军队攻打大宛国,从而奠定大汉强国雄风的历史吧!”在王翰讲师的讲解和视频观看下,同学们了解了汉武帝时期,汉王朝由弱小时的“胡汉和亲,昭君出塞”,到两次征战大宛国之后,大宛国俯首朝贡汗血宝马,大汉国凭借宝马骁勇善战,疆土不断扩大,树立“大汉雄风”的历史。
走进汉砖的世俗世界,了解汉人丰富多彩的民风和品质。
男耕女织,熟透了的高粱齐刷刷垂着头——田园生活的惬意优哉游哉;陶甑古拙淳厚,铜釜中的肉香隐隐飘荡,切菜的仆役全神贯注,庖厨劳作的辛苦可见一斑。
“角抵”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的斗牛早于西班牙,还展示了汉代先民勇武的一面。柔媚的盘鼓舞、精湛的百戏杂耍、古乐器五弦筑、官员弹瑟并击鼓、贵妇长袖折腰舞……
吉语砖上的吉祥语:义修恒、和圭璋、欢乐康、富贵寿、万事昌、宜子孙……
王翰老师用他的博学多识和循循善诱,让同学们在形象的汉画砖图案中,了解了汉人恬淡质朴的民间生活、多彩多艺的娱乐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
让我不禁感叹:“晓松奇谈”在中国,“王翰一砖窥汉”在为明!今天,在王翰老师抛砖引玉的国学博物馆课程讲座启迪下,第二天小学部三至五年级师生参观青岛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的活动,一定会让为明学子们在实地观察实践体验中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汉文化。
随着三月初,青岛为明学校与青岛市汉画像砖博物馆合作意向的达成,汉砖文化请进校园,学校正在以此为突破口,全力打造“校园里的博物馆”等教育工程,大力发展国学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全面发展,体魄兼备的优秀学子。相信汉画像砖文化一定会在青岛为明学校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青岛为明学校,一个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回归教育本质的地方;一个在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雷丽霞校长引领下,旨在培养具有中国魂、世界眼、现代人的国际化中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