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明学校小学部成功举办“国学开学典礼”:植根文化沃土 绽放礼仪之华
青岛为明学校,致力于打造优质的基础教育,三年来苦心经营,成绩斐然。雷丽霞校长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设立了青少年国学院,投入优质资源,研讨文化经典,打造特色课程,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9月8日隆重推出的“小学国学开学典礼”,便是对具有为明特色的国学教育的一次有益探索。
据文献记载:古代的“入学礼”,是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并称的“人生四大礼仪”。“成人礼”、“婚礼”、“葬礼”的详细程序皆于《仪礼》中保留,而“入学礼”则近乎亡佚,仅散见于古籍只言片语之中。本次“开学典礼”,便是依据这些“只言片语”;从《礼记》等经典著作中查阅资料,体悟古代优秀的教育精神和礼仪精神,渐渐推演、拓展而成的。
一、击鼓破蒙
《礼记·学记》中有“入学鼓箧,逊其业也”的记载,这里的“鼓”与“箧”都是“名词动用”,意为“击鼓”、“开箱”。可见古代的开学典礼,教师击鼓召集蒙童,而后打开书箱,将书简(课本)授予学生,借此培育学生尊师重道的意识。我校开学礼中的“入学击鼓,其声咚咚。童子毕至,六岁破蒙……可开箱柜,受之简书。学路艰辛,莫辞劳苦”等礼词,便是据此写成的。击鼓原本是古代军队召集士兵的方式,从“入学击鼓”这一细节可知:我国早期的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孟子·滕文公》中载:“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教”指的是军事操练,“射”则指箭术培训;从古至今,从教者皆被称为“师”,而“师”在那个时代恰是对职业军官的称谓。春秋之际,教育渐渐普及民间,军事色彩日趋淡化,但作为一种励志方式,“入学击鼓”被一代代保留下来,成为重要的入学礼仪。今日,为明重拾击鼓礼,旨在继承优秀传统,激励学子尊师重道,刻苦学习。
《大戴礼记》中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说明古代蒙童是八岁入学,学习的内容是“小艺”、“小节”,目的是引导蒙童修心养性,知礼塑德,正如朱熹所说:“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心,养其德性。”如此看来,我校倡导的“32个细节”教育,正与此契合。我校“开学礼”中设置了“入学测试”环节,目的是以此弘扬古代的礼仪精神。《礼记》(《小戴礼记》)中,特别是《少仪》篇中,记录了诸多古代“小节”,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然古代蒙童入学时,究竟有没有什么测试环节?不得而知。
古代入学礼中没有“明烛之礼”,这是青岛为明学校自创的。学子入学称“破蒙”;我校校名为“为明”,故将“明烛”这一意象植入“开学礼”与“毕业礼”之中,寄意一盏烛光击碎黑暗,点点烛光燃尽蒙昧,学子走向光明的人生;为明的优秀教学理念可薪火相传,遍播四海。正如清代的镖师路过民风彪悍的沧州地界时不能随意放肆,为明在“孔孟之乡”山东办学也当有所敬畏,所以“开学礼”中省去了“日月为明,光耀前程。明烛盏盏,天下传灯”几句,这也算是一种礼仪精神吧!
二、正身净心
《礼记·乐记》中载:“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古代礼仪全程皆有音乐伴和的,故我校开学典礼各章节,亦以雅乐渲染,缔造“礼乐教化”之雍雅氛围。古人言:“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琴”在古代与“禁”互通,表收敛之义,故而“君子无故不去琴瑟”,以求时时平心静气,不染凡俗。《论语·侍坐篇》中载:孔子要曾皙发言时,曾皙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便是“君子无故不去琴瑟”的明证。本章以古琴清音贯穿始终,古琴教师于小斐演奏的《阳关三叠》韵味十足,其声悠远玄静,正与“正身净心”之礼仪主旨和谐。
《礼记》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本章“正身之礼”便取法于此。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展示“正容体”一项,力求以点带面,凸显“童蒙养正”的礼仪精神。古人是如何“正容体”的?朱熹《蒙童须知》中有满意的回答——“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据此,我校的开学礼便从“三紧”入手,并赋予其新的含义——“所居一屋不扫,难扫天下异端。学子一容不理,何以理顺人间”。古代学者有“四明”之说:“明心术之要,明威仪之则,明衣服之制,明饮食之节。”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衣服之制,饮食之节”重外在的“正身”;“心术之要,威仪之则”重内在的“静心”,身心皆正,人乃“四明”。青岛为明学校也有“四明”,一明“细节”,二明“习惯”,是为“正身”;三明“素质”,四明“品味”,是为“静心”。因此,为明的学生出游,屡受路人们赞许;为明的孩子参赛,屡有国家级斩获,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文化崇尚“水的智慧”,《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古代入学典礼中的“净手礼”意蕴深远——清水净手,十指连心,故净手意寄净心,净心意寄取法自然之道,参悟圣贤之德。为明的“净手礼”得其要诣——劝戒六种缺点,弘扬六种德性:一净恶丑,善美长存;二净虚假,真纯长附;三净骄奢,简古长依;四净浮夸,诚实长在;五净轻狂,谦敬长随;六净怯懦,智勇长伴。
三、拜亲祭圣
编钟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见于庙堂之上,贵族之会,祭祀之所,大典之时。本章以编钟雅乐贯穿,演绎出庄重高雅的典礼氛围。古代入学礼仪中有“拜师之礼”,学生须先九叩孔子神位,再三拜教书先生。我校制礼者保其尊师重教之蕴含,省去三拜九叩之繁缛,童子仅行揖礼。
针对今日社会道德滑坡,独生子女浮躁之现实,制礼者认为复兴传统美德,首先要复兴孝悌伦理。《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生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见,欲去其浮躁,生其和婉,须从弘扬仁孝入手,因此我校在典礼中设置拜亲之礼。今日社会理想主义萎靡,普遍缺乏敬畏,急需重构人文家园,回归终极精神。知孝者必知敬,“亲亲”者可“尊尊”,所谓“尊尊”,就是对高尚的事物存恭畏之心。因此,本章省去拜师而不省拜亲;保留尊孔并奉以祭菜,实是以“亲亲尊尊”为“表”,扬“孝悌敬畏”之“里”。
《礼记·学记》中记载:西周时学校开学,官员要穿礼服、戴礼帽,以苹、藻等祭品祭祀先圣先哲,以示尊崇之心,此乃“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这里的“苹”,指水芹菜,是那个时代的佐餐美味和祭祀佳品;《诗经·周南》中有描写先民采苹、采藻,用于祭祀的诗句。本章礼仪选了芹菜充当祭品,除此之外,还有莲子、红豆、红枣、桂圆。此五种果蔬,若再加上十条干肉,便是古代学子敬献先生的“六礼束脩”。我们把橙子也端上了供桌,虽说橙子没有什么“背景”;自古从未入祭品之列,但只要寓意美好,我们大可不必拘泥古制。
《礼记》中说:“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引文大意为:祭祀作为一件事情可以说是够大的了,祭祀时荐献的供品够完备了。恭顺的心再加上完备的祭品,这大概也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就是教育人们在社会上礼敬尊长,在家庭中孝顺双亲。本章礼仪定名为“拜亲祭圣”,其中典故您了解了吧!
第四章:先师启智
周朝开始,便有了“小学”、“大学”之分。大学教授诗、书、礼、乐,小学讲解文字训诂,后来“小学”渐渐成为“文字学”的代称。
古今小学教育皆以识字、句读为主,故本章节首先推出“先师解字”环节。制礼者从甲骨文、金文(古代刻在高级青铜器皿上的铭文)中选取“学”、“教”、“习”、“奋”四字,孙玉强校长登台,引导四位蒙童逐一认字,并借此阐明学习之道。
孙校长:(简单提示之后)孰识此字,造义为何?
童子甲:此字为学习的“学”。上边犹如双手,不辍研习算筹。下边犹如屋宇,童子此中深究。
台上台下学生:我等今日入学,莫负大好春秋。不畏寒窗清苦,立志努力追求。
……
书法教师王子斌现场挥毫,一俟童子答对某字,王老师便将该字写成大楷相赠,接着孙校长笔蘸朱砂,在童子眉心处点一红痣。“痣”与“智”、“志”谐音,如此,“先师启智”之内涵,相信您明白了吧!
“启帐之礼”是青岛为明学校的“专利”。《后汉书·马融传》记载:“(融)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后世便以“设帐”代指开设书馆招生授课。本章节使用的帐子,是由总务处李娟老师缝制而成的。李老师将四根2.3米长的竹竿固定在一块3米×2米的红色雨布上。典礼时,四名同学将其抬到舞台中央立起来,每人握住一根竹竿,而后同时向四个方向走,一方大帐便展然而成。接着,两名童子抬着裹着红绸的匾额,从大帐穿过走到台前。礼官李若阁邀请雷校长上台启帐,雷校长扯下红绸,匾额上赫然显露由王子斌老师题写的“精舍肇明”四个正楷大字。古代以“精舍”指代私立学校,肇是“开始”的意思,则“精舍肇明”,寄意为明好开端;古人也以“精舍”代指人的心灵,“精舍肇明”亦有青岛为明学校将引领学子走向大好前程之寓意。雷校长的即兴演讲一如既往的精彩;较之从前,又平添了三分激动。
古人颂三光,其名日月星。日月生光彩,群星为掩映。
古人颂七曜,日月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七曜最光明。
服务五星级,理念日月明。三光并七曜,学子好前程。
典礼结尾引出“三光”、“七曜”,皆是传统文化中的专有名词。“三光”指日、月、星,“七曜”指日、月、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镇星)。日、月为“明”,五星闪耀,对应我校的名称和闪光的教育理念,以及“五星级服务”的承诺。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意思是:进入一个国家,只要看看那里的风俗,就可以知道该国的教化如何了。如果您走进青岛为明学校,您会赞叹这里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质的教学资源。这里的教师朝气蓬勃,可堪师表;这里的学生笑容洋溢,宛如春花。这里有丰富多彩的课程,供学子选修;这里有中西合璧的文化,给学生启迪。这里对校园暴力零容忍,这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最关心,因此,这场精彩厚重的国学开学典礼才能诞生在这里。典礼不仅受到了观礼家长的高度赞许,还获得了媒体的关注。
“入其‘校’,其教可知也。”这里有一所好学校,这里有一个好校长,这里有一批好老师,这里有一群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