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青岛为明学校国际部终南山-西安研学之历史文化讲座
翘首以盼醉长安,研学而行最西安。
10月12日下午1:00整,国际部全体师生齐聚为明剧场,在青岛为明学校教科研处高冰主任的引领下,一起走近西安历史文化。高主任此次研学历史文化讲座,立足西安一域,横跨华夏五千年文明,引经据典,给国际部师生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本次讲座主要分地望篇、人文篇、风景篇、美食篇四部分展开。
一,地望篇
在这一部分,高主任以唐代骆宾王的《帝京篇》引入,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位置:关中平原中腹地,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环绕的地理形势。并援引司马相如《上林赋》、潘岳《两征赋》及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内容,给同学们介绍了西安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西安作为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古都的重要历史作用。
史籍汉赋唐诗的描述,引得台下同学们对西安政治地理地位赞叹不已,也让大家对西安这一历史名都有了浓厚的研究热情!
二,人文篇
结合此次研学,高主任以“唐宫撷秀”为题为同学们概括出了此次出行必去的几个课程基地:唐代规模最大、最辉煌壮丽的大明宫;李白、晁衡等诸多名人留迹的兴庆宫;玄奘为保存由天竺迎回的经卷佛像所修建的大雁塔;京都游人的最佳去处、“曲江饮宴”之地的曲江池;中国最大的鼓楼西安(钟)鼓楼;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碑林;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陵兵马俑。每一处研学点高主任在介绍之外都进行了大量拓展补充,如提及兴庆宫时,他提到了在前段时间热映的影片《妖猫传》中所传唱的李白的诗作《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日本遣唐留学生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的《望乡》:“慕义名空在,输忠孝不全。根思无有日,归国定何年。”唐诗《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等诗篇皆源自此处或有着渊源。同时,也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奢华的生活。这些轶事、名人、典故深深吸引着同学们。
而讲到大雁塔时,又详细讲述了玄奘的生平,三藏法号来历,并以励志故事的形式向国际部同学们讲述了他在大唐、西域、天竺劫波历尽终成一代高僧的经历,尤其西天取经的过程,纠正甚至颠覆了同学们从《西游记》中所了解到的关于唐僧取经的认识,帮助同学们了解了真实史料。
三,风景篇
西安的自然景观也不输于人文景观,在风景篇中,高主任提到了国际部同学即将要去的骊山、华清池、终南山等。比如讲到华清池时,他提到,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三件改变中国历史的大事:“烽火戏诸侯”,华夏绝于戎夷;唐玄宗与杨贵妃沉迷于安乐乡,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西安事变”,拉开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引得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到此一游”。
四,美食篇
西安美食丰富,这一篇章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了水晶饼、臊子面、羊肉泡馍等民俗食品的渊源,如羊肉泡馍简称羊肉泡,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走丝路传入长安(西安),最早称为“羊羹”,此即泡馍前身。据说慈禧太后当年西走避难来到西安,吃了羊肉泡馍后,爱不释口,称赞“肉软不糜、滋味甜美”等等。
整个讲座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每一部分都深深吸引着国际部同学们,激发了同学们到西安实地研学的愿望!
讲座最后,青岛为明学校副校长、国际部主任韩文做了总结发言,他谈到做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如何塑好中国魂,扎好中国根是国际部学生成长的关键!此次“西安——终南山”的研学活动中,国际部的全体同学将在中外教师的引导下,带着具体的研学任务实地学习有三千多年文明的西安文化,并在返校后,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国际化展示。
翘首以盼醉长安,研学而行最西安。有了高主任的这次讲座做铺垫,国际部同学们的西安之行欲望更加强烈,目的更加具体而明确!相信,同学们终将不虚此行!